面对宠物的死亡
只要是把宠物当作家人的主人,面对死亡时必是十分伤心的。生老病死是生命的常态,也是必经之路,只是猫狗的寿命跟我们比起来短得多。坦然面对宠物死亡的事实,经历哀伤与追忆后还是要回归平常生活。经常会听宠物主人说早知道会那么难过就不养了或是怕会再度难过以后不想养了。我自己也是个宠物主人,当然能体会这种感受,但会那么难过不正是因为曾拥有过它们陪伴的快乐回忆吗?如果因为不想哀伤就连快乐也不要,那人生是否会失去很多值得珍惜的时光呢?
大多数失去宠物的主人会经历各种情绪的困扰,而这些情绪的强度常常时高时低,反复波动,这是极为正常的现象。请允许自己有时候非常痛苦,想哭的时候可以哭出来或者表达出来,但有时候情绪可以受控,比如做一些其他事情时,我们可能将这些痛苦暂时放在一边,这也都是正常的。
但也有一些人,他们可能只是牢牢地记住了悲伤的沉重体验,而对悲伤强度的变化以及变化情景都没有察觉。此时,我们可以将每日的情绪记录下来,像写日记一样,今天做了什么、今天的悲伤水平是怎样的,要他们去给自己的情绪打分,这也是辅助他们正视和观察自己情绪的方式之一。通过回溯这些记录,主人可能察觉到悲伤的变化,并开始关注积极的一面。
我是非常鼓励通过书信进行情绪宣泄和情感表达的,这种方式可以鼓励我们表达出那些很想说却未曾说出口的话,与宠物交流的同时也与自己的内心深入交流,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让失去宠物的主人得到释怀、减轻压力。值得注意的是,不仅是大人会有各种情绪困扰,家中的孩子也会在爱宠离世后因悲伤产生各种不适,所以我往往会建议家长也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鼓励孩子以写信、写日记的形式宣泄或表达,若是遇到写字困难的情况,绘画不失为一种好的替代的表达方式。
大概所有心智正常的人都知道一个不争的事实一生老病死是人世间的自然规律,无法逆转。但我们依旧会在感受丧失的阶段,体会到哀伤、孤独、愤怒、内疚…还有很多身体上的不适。这是理性与感性之间深刻的冲突,也是我们不得不去面对和解决的难题。如果我们一味地回避和隐藏情绪,不能正确面对和接纳这种情绪,我们的内心就会生病。回想一下,你有没有目睹过或者亲身感受过,在给亲人扫墓的时候,用言语的方式表达对其的思念之情;处在情绪低谷的时候,怀念自己的至亲,希望得到亲人的反馈和力量;等等。这些其实都是正常的情感表达,你可以很好地控制这种情感所持续的时间和情境。但是,有些人在初次经历这种创伤性丧失时,很难依靠自己的力量去认知和消化这种情绪,我们需要他人的帮助。
适应新的生活
在我们可以接受宠物已经离世的事实和消化悲伤情绪过后,还有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就是我们需要调整自己的身心,适应没有爱宠的新生活,包括生活规律的调整、生活习惯的改变、家庭责任上的重新分配,还有社会角色的重新建立,等等。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应该尝试回归到正常的工作和学习中去,尝试培养自己其他的兴趣爱好,更重要的是鼓励他们寻觅生活中可以倾诉的对象,尤其是独居老人,他们需要有情感交流的对象,不一定要与对方有多亲近,但是要有共同的话题。
当然,适应一个新的环境和生活并不意味就要忘却旧的,也不意味着对既往感情的背叛,这样做只是为了鼓励主人用自信的心态重新审视自己,大胆迎接新的开始。如果条件允许,再次收养一只宠物。而对逝去的宠物,并不需要遗忘,而是就在心里找个可安放的位置,将美好的记忆永远地留在心中。
与其努力忘却悲伤,不如鼓励他们将悲伤的力量投注在对自己有意义的事情之上。正因为经历悲伤,人才学会更体会他人的感受,学习面对真实的生命,以真实的姿态存在于生命之中,真正体会生命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