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禁养黑足猫?

黑足猫的名字来源于它们的足底有黑色的标记。它是最小的猫科动物之一,最大的雄性体重也只有2~3千克左右,雄性比雌性大31%。

为什么禁养黑足猫?

可别小看黑足猫的个头小,捕起猎来的那个勇猛劲头是其他类型的猫没法比的。有人看到这些独来独往的小东西攻击比自身体型大4倍的小羊,进攻的时候,它们会跳起一口咬住小羊的喉管,直到小羊的静脉被它的利牙穿透才会松口,享受美食,与猎豹的捕食方式相似。在黑足猫生活地方的人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说法,说这些小东西能吃掉一头长颈鹿!虽说传闻一定有夸大的成分,不过由此可窥见他们的勇猛顽强的兽性。

为什么禁养黑足猫?插图
黑足猫照片

拓展阅读:

黑足猫主要食物是无脊椎动物、鼠类、鸟类、爬行动物以及它们的卵。它们的食谱中50%是各种蜘蛛,雄性能捕捉野兔。黑是猎一个晚上能吃掉相当于它们体重1/5的食物,有时也会将食物保存起来。足猫生活在非洲南部的戈壁、半沙漠等干旱地区。主要分布在南非、纳米比亚、博茨瓦纳、安哥拉等国。黑足猫的皮毛呈淡棕黄色,不同的个体从肩部、尾部到腿部都有黑色的条纹。

黑足猫的分布和栖息地

黑足猫是非洲南部地区的特有物种,主要分布在南非、纳米比亚和博茨瓦钠(在博茨瓦纳的大部分理论分布范围内均缺乏近期记录)。在津巴布韦的西北边缘区及其靠近南非边境的南部地区都有黑足猫的分布记录;而在纳米比亚的边界也曾有过黑足猫的记录,人们由此推断。它们可能在安哥拉的东南边缘区也有分布。在莱索托、莫桑比克或斯威士兰至今还未有分布记录。

黑足猫极为适应干早、开阔并有一定隐蔽物的栖息地,尤其喜好短草稀树草原、南非干早灌丛、树木稀蔬的开阔稀树草原和有草木覆盖的半沙模地区。利用白蚁巢或其他生物留下的巢作为栖身之所是其生存的关键:在南非中部地区的一项研究记录中,98%的黑足猫居于跳兔的洞穴内。在缺乏类似庇护所的栖息地里,难寻黑足猫的踪影。它们不会在开阔干旱的卡拉哈里沙漠,以及以沙石平原为主、缺乏适当植被和巢穴遮蔽的纳米布沙漠生活。黑足猫也会出现在畜牧区等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地区。但是无法生活在农场和种植园等经过大规模改造的地区。从海平面至海拔约2000米的地区,都曾记录到黑足猫。

黑足猫的食性

黑足猫是十分活跃的机会主义猎手,主要辅食非常小型的哺乳动物和在地面觅食的小型鸟类。在南非中部地区的本方丹自然保护区内进行的唯一一项针对黑足猫的深人研究中,各类鼠和沙鼠构成了1725项黑足猫捕食记录中猎物总数的73%和全部摄食量的54%。其次是鸟类,占黑足猫猎物总数的16%和摄食量的26%。共有21种鸟类和鸟蛋被黑足猫捕食,主要包括各类百灵、扇尾鹭、走鸠和三趾鹑等,其中体型最大的是白翅黑鸨(体重约0.7千克)。黑足猫经常凭借高超的跳跃能力(最高可达1.4米)捕获飞行中的鸟类。

黑足猫可以捕食接近自身重量的猎物,比如草兔(15千克)和年幼的红兔(1.6千克),后者是现有记录中黑足猫捕食过的体型最大的猎物。有人曾观察到雄性黑足猫试图攻击卧倒休息的新生跳羚幼崽(约3千克),但跳羚幼崽只需站起来便可抵御攻击。黑足猫偶尔还会捕食细尾獴、笔尾獴和南非地松鼠。常见的猎物还包括爬行动物两栖动物和无脊椎动物(尤其是白蚁、蝗虫等),但它们在黑足猫的猎物总量中占比很低,比如在本方丹自然保护区的研究中只占摄食量的2%。

为什么禁养黑足猫?插图1
黑足猫

尽管黑足猫能够轻而易举地捕食家禽,但是并没有相关的记录,这可能是因为黑足猫刻意问避人类聚居地,而关于猫是捕杀山羊和绵羊的历史记录并不可靠。黑足猫的生存不需要靠近水源,但只要有水它们都会喝上两口。黑足猫在夜间和晨昏时出没,基本只在地面觅食。在-10℃一35℃温度范围内的各种天气情况下,它们都是活跃的猎手,每晚要花70%左右的时间搜寻食物。黑足猫有三种独特的辅食技巧:在使用“快速捕猎法时,它们在植物间快速且随机地跳进跳出,运气好的话可以把猎物(尤其是鸟类)从掩蔽处赶出来:而“慢速捕猎法”,则是悄无声息、谨慎小心地在遮藏物周围潜行,利用绝佳的听力判断猎物的位置。除了这两种辅猎方式外,它们还会在啮齿动物的洞穴口静静埋伏,甚至可长达两个小时。

对于包括兔类动物在内的大多数猎物,黑足猫都是咬住其头部或颈部一招致命。而对付蛇,黑足猫会反复击打其头部。直到蛇头昏眼花、精疲力竭,最后咬住颈部使其毙命。黑足猫的捕猎成功率高达到60%(本方丹自然保护区的研究数据),平均每晚辅获10一14只支啮齿动物或鸟类,平均每次捕猎费时50分钟,每晚捕食猎物的总重量可以达到自身体重的20%。黑足猫会将多余的食物贮存在土豚挖的浅坑中,或是空置的白蚁巢内。黑足猫也会捡食腐肉,例如跳羚的尸体。

黑足猫的社会习性

黑足猫是有领域意识的独居动物。雌性的家域面积比雌性大,通常与1一4只雌性的家域重合。同性黑足猫之间家域重合的面积通常是最小的,尤其是家域相邻的雄性之间。雄性家域重合的更多,共享的面积可高达40%,可能是因为有亲缘关系的雌性更有可能比邻而居。

黑足猫主要通过尿液来标记领城边界,在交配季节。尿液标记的次数会急剧增加,雄性黑足猫一晚可排尿标记多达585次,同时发出响亮的叫声来寻我雄性配偶。雌性黑足猫会为了交配权而与其他雄性个体发生争斗雄性黑足猫的家城向积平均为8.6平方千米(最大为121平方千米),雌性的家域而积平均为16.1平方千米(最大为202平方千米)。黑足猫的分布密度不详,但在南非中部地区条件较好的栖息地里(本方丹自然保护区),平均每100平方千米中分布着16.7只。

黑足猫繁殖和种群统计

在圈养环境中。黑足猫全年均可繁殖。在野外则是季节性繁殖。在雨水和猎物充足的南非,黑足猫的分娩通常发生在春季和夏季(9月至次年3月),不会发生在寒冷以及猎物匮乏的冬季。野生雄性黑足猎通常一年产崽1次,但如果头次产崽失败的话,一年最多可产崽2次:曾有一只人工圈养的雌性黑足猫一年生产了4次。

雌性黑足猫每次的发情时间只持续36个小时,这可能是适应环境的结果,为了降低在野外交配时在天敌面前暴露自己的风险。妊娠期为63一68天,每次产1一4只幼崽,野生黑足猫通常产崽2只,而在圈养条件下,黑足猫一次产仔6只的报道未经证实。

幼崽通常被安置在空心的白蚊巢或跳兔的洞穴中。两个月大时幼猫逐渐断奶,三四个月大时开始独立生活,不过通常会在出生地附近再待一段时间。圈养环境下,雌性和维性黑足猫最早会分别在7个月大和9个月大时性成熟。

  • 死亡率:情况不详。成年黑足猫及其幼崽的天敌包括黑背胡狼、狞猫、家犬和雕等。曾有记录记载,一只维性黑足猫因洞穴坍塌死亡,另有一只幼越在一场严重的冰苞中死亡。
  • 寿命:野生黑足猫寿命约为8年,圈养环境下黑足猫的寿命可达16年。

黑足猫的现状和威胁

黑足猫行踪隐秘,其现状难以评估。根据路杀记录以及除害和皮毛捕猎中的低死亡率等间接数据估计,黑足猫可能是罕见甚至稀有的。在其理论分布范围内的大片地区,包括卡拉哈里沙漠的绝大部分地区,都缺乏经证实的或近期的记录。目前所描述其分布范围的很大一部分地区内可能根本没有黑显猫出没。

黑足猫面临的主要威胁是农业和畜牧业向半干早地区的扩张。过度放牧和农药的使用会对啮齿动物和昆虫的数量造成影响(昆虫的数量会影响鸟类的数量),农药还会导致黑足猫二次中毒。在南非和纳米比亚,不加区分地投毒、布设陷阱和用家犬来控制胡狼和狞猫数量的做法,也对黑足猫的生存构成了严重威胁。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2 分享